中日维新的不同在于,日本是将所有象征性资源集中在明治旗下来开展革命。
不仅不以时胜道,有了机会还将进而以自己平素所服膺的道、主义、理想,去改变时代、转移世俗。孟子曰,'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所以他说:"如其废情,则性虽善,何以自明哉?诚如今论者之说,则是若木石者尚矣"(同上)。这篇文章就是研读后的小小收获。一由性情之合一,而认由情之善,知性亦害,由情之恶知性亦恶,而赞助扬雄的性善恶混之说。我们须得明白,建立自我,乃是拯拔自我,保持自我,以求体察真理。如果用王阳明的话来解释,便应说:聪明者耳目之所能为,而所以聪明者乃良知之所能为。
同样的意思,下面一段话,发挥得尤为透彻精要:"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天下之物,岂特形骸自为哉?其所由来盖微矣。杨是杨朱,墨是墨翟,都是著名学派的领袖,子莫自然也应当是重要学派的代表,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论子莫就是子张之子申详。
所说大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案汉多以明堂、辟雍、灵台为一,谓之三雍。《周官》仅仅乡不是井田,而遂则是井田,但又和都鄙有所不同。儒生就是坚持这一主张来与秦的统治者作斗争的,所以始皇必至坑儒。
这不是正显示出明堂制度含有与统治者不能相容的政治意义吗?《左传》襄公三十年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公孟子的说法正是根据墨家理论而提出来的,孔子为天子正是墨家巨子、儒家素王的说法。

赵、王两人都是武帝的老师,但因此两人同致杀身之祸。同时他们无法认识到历史上从来没有出于自愿而退下政治舞台的剥削者,他们想用禅让的方法叫统治者交出政权的学说,除了给后世篡夺权位的野心家提供理论根据外,没有起到别的作用。……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四家之传。但是,今文学家的思想虽然是带有幻想性的、不彻底的、软弱的、迷信气氛浓厚的学术体系,然而却不能因此而抹煞了在专制统治时代提出革命的进步性,不能因此而抹煞了在阶级对抗异常尖锐的时代提出一律平等的进步性。
《周官》军制在小司徒之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孟子又称赞舜之不告而娶。我们如其专从某一派的认识来批判孔子,而不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学术演变上来看孔子,其结果不过只批判了某一派的学术思想而没有真正批判到孔子。要想要求坐在金銮宝殿上的统治者退位让贤,这无异乎是与虎谋皮,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公开讲的是表面一套,秘密讲的才是真的一套。《韩非子》说: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

[2] 《尚书大传》虽说三年一使三公黜陟,但又说古者诸侯之于天子,五年一朝,朝见其身,述其职。[5]权就是变,是打破常规,是不为世俗格套所拘束。
[1] 《公羊传》隐七年何休《解诂》。(二)法家法家较墨家稍为后起,其对政治的态度也是反对世袭贵族的。非求贤务士而能致大名于天下者,未之尝闻也。党正之职: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正岁属民读法而书其德行道义以整时涖校比。古人称士兵为君子,越有君子六千人,[1]楚有都君子王马之属,[2]这些君子都是指士兵。《汉书·艺文志》儒家有《子思》二十三篇,唐后不传,就各书所引佚文来看,《子思》书非子思作,颇杂法家言(详下),是子思之儒乃吸取法家思想的一派。
于是《繁露》一书满纸都是改制,而有意把革命的意义掩没。三岁一闰,天道小备,故二伯黜陟也。
可知文武革纣是干宝《易注》的重要内容。从前面所论,我们知道周代的种族歧视很严重,贵族、国人、野人之间界限和差异是严格的。
《公羊》大师董仲舒说: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六遂的人民在这些官吏统治下,他们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劳动,不停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劳动。
《春秋》的微言大义不敢著于文字,正以迫于当时君王威权势力。《地官·乡大夫》: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性与天道本来是孔子之所罕言,而《易传》中则多言性与天道了。儒家从孔孟这种维护旧贵族、旧制度的思想转变而为今文学主张一律平等的思想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是通过和先秦诸子各学派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逐步发展的结果。
在汉代有今文学、古文学的不同,而今文学之初,有齐学、鲁学的不同,古文学末流又有南学、北学的不同。赵氏注:谓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处也。
所以像赵绾、王臧、眭孟、盖宽饶那些坚决斗争的人,必然以身殉道。我们再看干宝《易·杂卦·注》:凡《易》既分为六十四卦,以为上、下经,天人之事,各有始终,夫子又为《序卦》以明其相承受之义。
用外朝三询制度的史实来理解明堂议政,就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明堂制度意义的重大和规模的宏阔。不争礼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万物之故也。
汤、武逆取,非唐、虞之迹,桀、纣不君也。一则三年大比,兴其贤能,直达于王,不复令入国学,《周礼》所谓宾兴是也。很显然,辕固的说法正是和孟、荀、《易传》一致的,是承受了这一传统思想。《礼器·疏》引《白虎通》:绎绎,无穷之意,禅于有德而居之无穷也。
陕间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咏之。荀子是和孟子齐名的儒家后劲,虽然他已改变孟子的轻君为尊君,但其贵民思想仍然是同孟子相同的,所以他也主张汤武不篡夺而为诛独夫。
孟轲曰:‘君子教民,亦仁义而已,何必曰利。今文学家所谓的井田制度是一种经济平等思想的反映,和周的种族歧视及秦的豪强兼并都是迥然不同的。
他又说:去恶夺弱,迁命圣贤,贱人当起,京师道微,[1]也正是京房易姓改代的学说。故当人臣朝见之时,小司寇则摈而相之,使之次第而进。